序列 | 畢業年度 | 姓名 | 論文題目 | 指導教授 |
1 | 96 | 段正怡 | 張岱、李漁飲饌小品之考察 | 詹海雲 |
2 | 97 | 游靜敏 | 徘徊於文學與政治之間:胡蘭成研究 | 詹海雲 |
3 | 97 | 鄭宇萱 | 現代詩中夢之研究 | 李翠瑛 |
4 | 97 | 常月娥 | 妙法蓮華經七譬喻之研究 | 胡順萍 |
5 | 97 | 彭郁文 | 雅俗之趣對李漁園林觀的影響 | 詹海雲 |
6 | 97 | 蔡宜蓉 | 明末清初「女扮男裝」故事研究 | 鍾雲鶯 |
7 | 97 | 阿西雅 | 魯迅與契訶夫小說的比較研究 | 鍾怡雯 |
8 | 97 | 吳朝欽 | 王充天道思想之連貫性一以氣為本體、自然為規則的探討 | 胡順萍 |
9 | 97 | 陳儀桓 | 《說文解字》中的物質生活-以食衣住行為例 | 黃秀燕 |
10 | 98 | 尤莉雅 | 巴金的《家》與屠格涅夫的《父與子》之比較 | 王潤華 |
11 | 98 | 張筱婉 | 金錢.性愛.孩子:《金瓶梅》的家庭關係研究 | 詹海雲 |
12 | 98 | 楊婕妤 | 周代喪葬禮制思想研究──以士為中心 | 詹海雲 |
13 | 98 | 游文琦 | 現實與虛構之間──唐代狐狸精小說研究 | 詹海雲 |
14 | 98 | 王穎慧 | 文化朝聖者的中國想像──楊煉「中國手稿」時期詩歌研究 | 賴貴三 鍾怡雯 |
15 | 98 | 曾銘賢 | 《上博簡‧容成氏》研究──以禪讓政治與大禹為中心 | 詹海雲 邱德修 |
16 | 99 | 蔡怡綉 | 《鬼谷子》縱橫原理與現代應用 | 胡順萍 |
17 | 99 | 鄧瑞蓮 | 中越驅除惡鬼年俗之比較研究-以中國掛桃符與越南豎竹竿為例- | 莊雅州 |
18 | 99 | 林威翔 | 《封神演義》中人物形象之人文意涵研究 | 李翠瑛 |
19 | 99 | 阮清風 | 越南李陳時代文學著作中之「天人」思想 | 鍾雲鶯 |
23 | 99 | 武氏明鳳 | 中國王維與越南玄光之禪詩研究 | 胡順萍 |
21 | 99 | 張瑞欣 | 瘂弦詩歌書寫策略:鄉愁、異鄉、現實關懷 | 王潤華 |
22 | 99 | 陳秋妤 | 論莊子身體觀之三面向——個人、社會與自然 | 鍾雲鶯 |
23 | 99 | 黎氏寶珠 | 中國青心才人《金雲翹傳》與越南阮攸《斷腸新聲》之比較研究 | 王潤華 |
24 | 99 | 陳幸筠 | 孫奇逢經世致用思想研究 | 莊雅州 |
25 | 99 | 梁鈺環 | 曾焰的金三角書寫——跨越空間的衝突與融合 | 王潤華 |
26 | 100 | 阮福心 | 越南陳朝佛教「入世精神」之思想研究 | 胡順萍 |
27 | 100 | 劉姿麟 | 解嚴後十年(1987-1997)女作家的都市書寫--以朱天文、朱天心、成英姝為例 | 李翠瑛 |
28 | 100 | 阮福安 | 越南五種漢文傳奇小說研究 | 莊雅州 |
29 | 100 | 陳宗健 | 王龍溪「以儒為宗」之三教調和思想研究 | 鍾雲鶯 |
30 | 100 | 劉桂宏 | 《水滸傳》敘事結構中的行為意涵與精神價值 | 李翠瑛 |
31 | 100 | 許淑馨 | 王陽明、孔穎達《禮記‧大學》 「誠意」思想之比較 | 鍾雲鶯 |
32 | 100 | 朱玉婷 | 《孝經》的公私觀念── 以身體隱喻為探討對象 | 鍾雲鶯 |
33 | 101 | 謝宗憲 | 以文化中介者的角度看《天工開物》 | 莊雅州 |
34 | 101 | 張之維 | 臺灣現代詩中的廢墟詩境——以商禽、羅門、林燿德為例 | 李翠瑛 |
35 | 101 | 賴依玲 | 當代華文盜墓小説研究 | 鍾怡雯 陳巍仁 |
36 | 101 | 湯子慧 | 邱妙津及其作品研究 | 李翠瑛 |
37 | 101 | 張玉珊 | 馬來西亞國家文學的論述及其問題研究 | 鍾怡雯 |
38 | 101 | 聶妤帆 | 林白、陳染小說中的女性意識及其情感研究 | 洪士惠 |
39 | 101 | 宋姿儀 | 余光中散文的語言風格研究 | 莊雅州 |
40 | 101 | 曾家瑩 | 《禮記‧內則》倫理思想研究 | 莊雅州 |
41 | 102 | 簡瑩萱 | 崩毀與重建─戴厚英小說的創傷書寫 | 洪士惠 |
42 | 102 | 楊璇如 | 楊貴妃故事人物形象演變之研究 | 莊雅州 |
43 | 102 | 陳家鈴 | 北宋時期儒者對釋道思想的融合-以周濂溪為考察 | 周芳敏 |
44 | 102 | 洪碩鴻 | 論臺灣小說的廢人敘事 | 鍾怡雯 |
45 | 102 | 黃裕捷 | 電視劇《後宮甄嬛傳》之文本特色與傳播現象研究 | 李翠瑛 |
46 | 103 | 游釔鈞 | 《史記》亂臣篇章的詞彙風格 | 莊雅州 |
47 | 103 | 胡兆鋐 | 范欽慧之自然寫作及自然教育研究 | 莊雅州 |
48 | 103 | 邱天偉 | 唐五代文言佛教小說研究 | 胡順萍 |
49 | 103 | 蔡鶴暉 | 三國人物影視形象探析 | 陳巍仁 |
50 | 103 | 卜賴嬌 | 越南華人的廣東話與Ngái話的語言能力及語言使用—以同奈省及胡志明市為例 | 徐富美 |
51 | 103 | 陳鳳 | 漢語語氣詞「吧」與越南語語氣詞「đi」之對比研究 | 徐富美 |
52 | 103 | 湯炳超 | 論馬來西亞華人男同志的處境 | 陳芬苓 |
53 | 103 | 孫浩哲 | 當代女性作家海男小說中的女性意識與身體書寫 | 洪士惠 |
54 | 103 | 陳俊彥 | 余華中短篇小說的書寫策略研究 | 陳巍仁 |
55 | 103 | 徐志康 | 《三言》中的樞紐角研究 | 李貞慧 |
56 | 103 | 王奕臻 | 故鄉、都市與人性─劉震雲小說研究(1979-2012) | 洪士惠 |
57 | 103 | 段氏雅芳 | 越南作家南高小説裏的現實精神 | 王潤華 |
58 | 103 | 林喜珍 | 越南南部華人的文化適應與族群認同:以三個華人社群為例 | 劉阿榮 |
59 | 104 | 胡苑儀 | 西馬華人的語言與認同 | 徐富美 |
60 | 104 | 謝少強 | 近代中國鸞書的研究:以《洞冥寶記》為考察中心 | 王見川 鍾雲鶯 |
61 | 104 | 羅佳辰 | 寫實的縫隙──論邱妙津小說 | 鍾怡雯 |
62 | 104 | 李志謙 | 《金瓶梅》之家庭結構及其權力分配 | 莊雅州 |
63 | 104 | 李有夏 | 《三國演義》在泰國之翻譯與流傳 | 莊雅州 |
64 | 104 | 霍嘉茵 | 武俠導演──張徹電影時期研究 | 李翠瑛 |
65 | 105 | 黃傑陽 | 論閻連科小說及其神實主義 | 鍾怡雯 |
66 | 105 | 高立郁 | 霧社事件在文學、影視作品中的詮釋演變研究 | 陳巍仁 |
67 | 105 | 李麗萍 | 唐傳奇霍小玉與步飛煙人物形象研究 | 莊雅州 |
68 | 105 | 羅雪晶 |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批判話語分析 | 徐富美 |
69 | 105 | 陳芊諭 | 張壽林《詩經》學研究 | 莊雅州 |
70 | 106 | 張富盛 | 從「破碎虛空」的武學境界論黃易武俠小說 | 陳巍仁 |
71 | 106 | 曾佳玉 | 從態度系統看臺灣政黨輪替下的報章評價轉變──以《中國時報》、《自由時報》、《聯合報》2000-2016 年總統就職典禮報導為例 | 徐富美 |
72 | 106 | 馮名豪 | 論黃碧雲小說的暴力書寫 | 鍾怡雯 |
73 | 106 | 洪劍聰 | 陸隴其學術思想研究 | 何威萱 |
74 | 106 | 王明翠 | 阮秉謙文學思想之研究——以《白雲庵詩集》為中心 | 鍾雲鶯 |
75 | 107 | 劉翌如 | 《紅樓夢影》的女性文化色彩及其傳世意圖 | 王力堅 鍾怡雯 |
76 | 107 | 克氏妝 | 越南語與現代漢語網絡流行語比較 | 徐富美 |
77 | 107 | 鄭嘉 | 依然「先鋒」──馬原小說研究(1982─2018) | 洪士惠 |
78 | 107 | 黃定揚 | 圖像敘事與歷史記憶建構──以《CCC創作集》為中心 | 黃智明 陳巍仁 |
79 | 108 | 梁俊輝 | 《淮南子》之三觀論 | 胡順萍 |
80 | 108 | 林中喬 | 論虹影的自傳寫作 | 鍾怡雯 |
81 | 109 | 蔣家馨 | 墨子的「天」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| 何威萱 |
82 | 109 | 饒慧珊 | 「三塊大陸」的心靈史——張承志小說研究(1978-1990) | 洪士惠 |
83 | 109 | 徐詩函 | 中國當代小說改編電影的虛與實— 以金馬獎《陽光燦爛的日子》、《天浴》、《推拿》、《大象席地而坐》為例 | 洪士惠 |
84 | 109 | 吳妍蓁 | 石川鴻齋及其《夜窗鬼談》研究 | 梁蘊嫻 黃智明 |
85 | 109 | 王碧華 | 一代人的歷史——章詒和紀實文學研究 | 鍾怡雯 |
86 | 109 | 鄭妙薇 | 漢語稱人分類詞「個」及其越南語翻譯研究——以ami亞海小說《365行之服務業》為例 | 徐富美 |
87 | 109 | 江洋美 | 老舍《貓城記》第一人稱代詞之漢語及俄語對比研究 | 徐富美 |
88 | 110 | 許曉聰 | 中國感生神話的演變以及在韓國的傳承 | 胡順萍 |
89 | 110 | 陳寧曦 | 清代筆記小說中的鬼神判案研究 | 鍾雲鶯 |
90 | 110 | 李金發 | 論楊牧的文學自傳 | 鍾怡雯 |
91 | 110 | 阮氏秋霞 | 現代漢語雙重否定結構——兼與越南語雙重否定對比 | 徐富美 |
92 | 110 | 廖宜靜 | 黃偉文歌詞主題與表現手法研究 | 李翠瑛 |